2022年11月1日-2日,中心流寓文化研究学术沙龙(第七期)系列讲座在人文楼208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期学术沙龙邀请了上海大学饶龙隼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蒋寅教授作主讲嘉宾。中心主任张学松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心研究人员、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对话交流。

学术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11月1日晚19:00-21:00,主讲嘉宾饶龙隼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文学制度观念的修复及其典据与理论”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制度层面研究中国文学,修复本土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考原中国文学制度观念的典据,校正“制度与文学”命题缺陷,确立中国文学制度三层位理论,文学制度三层位的逻辑及间性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饶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心得体会。

11月2日晚19:00-21:00,主讲嘉宾蒋寅教授作了题为“李杜优劣论背后的学理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指出自中唐以后,李杜一直齐名并称,尽管李杜不可论优劣直到今天仍为学界的主流意见,但在历代的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中杜甫明显占有优势。这一现象引出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李杜可否论优劣?如何评判李杜优劣?杜甫凭什么理由胜出?接着从经典化的视角,结合传统的作家品第论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学理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杜甫的诗歌史意义超过李白的理由在于杜诗创造了一种与古典审美理想相联系的有关“老”境的诗歌美学。

两场精彩的报告后,两位主讲嘉宾与在场及线上的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一一解答了老师同学们的问题。会后,中心主任张学松教授对两位教授的报告作了点评,他指出饶龙隼教授的文学制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非常专业化、研究历史不长的研究领域,其创立的外、中、内三个层次的理论很具独特性,报告具有非常前沿的创新性,深邃理论内涵的深刻性;他指出蒋寅教授的学术功力非常深厚,他的报告学术含量很高,非常精彩。蒋教授认为杜甫之所以超越李白在于杜甫创造了一种老境的诗歌美学,在于他的美学意义,他开创了一种美学范式。蒋教授从学理层面对杜甫的伟大性做出了创造性而又恰切的评判,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期学术沙龙的成功举行,拓展了老师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